《倩女幽魂》三部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04-01 16:12:58     来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分享:

上海闵行区夜场KTV招聘男模无任务日结-教育委员-+Q:-:4397301:-:底薪5000-10000以上,可日结/周结/月结,详情咨询了解:-:{ “遗路有爱”志愿服务项目活动照片。受访者供图 春日的安徽芜湖,晨风还带着料峭的寒意,皖南医学院食堂门口早早支起了展台,“医路铸魂”志愿服务队的红马甲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同学你看,这是我们皖南医学院第一位遗体捐献者汪桐教授,他的捐献志愿书就摆在学校,如今还在影响一代又一代学子……”该校大三学生姚慧琳指着展板上的照片,向前来咨询的同学介绍。她和小伙伴们还用平板电脑展示3D解剖软件,邀请学生在电子留言墙上写下对“无言良师”(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的致敬。 晚上,《直播安徽》科普节目摄制组来到该校解剖文化馆,镜头聚焦在丁希雅同学身上,她着重介绍了解剖学发展历程。在五楼的解剖实验室,师生们共同举行了简短的遗体捐献者缅怀仪式。“是‘无言良师’们用最后的体温捂热了医者的初心,希望他们的大爱被越来越多人理解和接受。”面对镜头,丁希雅的声音略微哽咽。 “医路铸魂”志愿服务队属于该校“遗路有爱”志愿服务项目,项目依托校遗体捐献接受站,深入皖南地区开展遗体捐献“科普宣传+生命教育+一站式服务”系列活动,破解当下遗体捐献领域宣传力度低、人文关怀少、捐献程序繁等痛点。该项目前不久在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斩获金奖,这是皖南医学院首次在该项比赛中捧得金奖,实现学校志愿服务工作历史性突破。 学生从受益者变为参与者 00后学生胡辰悦是“遗路有爱”项目副队长。这些天,她在为清明节线上祭祀活动忙碌着。原来,项目打造具有专业医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志愿服务队,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建设信息化平台,实现遗体捐献信息数字化管理和遗体捐献缅怀告别实景实时直播。她和同学们还将遗体捐献者资料上传至线上平台,为因事无法及时赶到陵园线下缅怀的亲属提供便利,也让更多人感受捐献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进入医学院之前,胡辰悦对解剖等较为惧怕,机缘巧合加入了“遗路有爱”团队,一步步培养了个人对医学的兴趣。她觉得“大体老师”十分伟大,献身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事实上,“遗路有爱”项目成立的初衷,源于学校解剖学课程实验标本数量不足,对学校教学和学生培养造成困扰。目前,项目形成“科普宣传+回访慰问+遗体修复+遗体告别”的全流程工作机制,青年学生致力于遗体捐献领域知识普及、捐献登记和人文关怀。 在该校团委青年志愿服务中心指导教师左小炫看来,该项目的一个特点是,在实践服务过程中强化专业技能与人文情怀,以沉浸式生命教育重塑学生生死观,引导医学生从“受益者”向“服务者”的身份转化。 19岁的张东昊也是项目志愿者之一,上大学前,他对医学的了解就是“有病就吃药,有大事就开刀”。参与项目宣传过程中,张东昊多次被庄重神圣的氛围打动,他发现,手术的成功离不开前期实践积累,他对“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这句话心生敬意。 “项目打造‘一站式’服务,即接待办理、健康指导、接受遗体、遗容整理、遗体修复、缅怀仪式、回访慰问、骨灰送还等公益服务模式,让每一位遗体捐献者有尊严地走完生命最后一程。”项目指导老师李强介绍,除了常态化宣传推广,志愿者们还原创一批遗体捐献系列视频、动漫、宣传册、文创纪念品等,让学生培养责任感和医学兴趣。 记录平凡而伟大的故事 在该校遗体捐献接受站二楼,墙上定格着遗体捐献者的事迹,一旁的遗体捐献登记办理办公室里,则摆放着学生们精心制作的“无言良师故事集”。 项目成员侯静敏负责故事排版和制作,沈雨晴则整理录音和制作视频、音频。二人回忆,在上门对遗体捐献者亲属进行回访时,对方会拿出逝者生前的照片,回忆他们生前的故事以及捐献前的心路历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出现在了志愿者们的脑海中。 项目成员黄宇第一次接触的遗体捐献者叫徐毅晖,来自安徽铜陵市,是一位因救人牺牲的退役军人。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他2020年签署的捐献志愿书,主动联系当地红十字会完成其遗愿。另一位让黄宇铭记的捐献者是安庆籍退休教师蒋九如,这位耕耘教坛33年的老人在子女反对中坚持捐献决定,留下“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如为医学尽最后心力”的箴言,最终在家人的理解中完成捐献。 捐献者中,有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人、退役军人、教师、工程师……志愿者们则以故事为基底,搜索捐献者生前照片、奖项、影像、故事。沈雨晴说,这些捐献者是平凡又不平凡的人,值得将他们的精神传递到更远的地方。“也许旧照片会褪色,但我们不让他们的故事消散。” 后来,沈雨晴发现,故事集里装载不下那么多文字,志愿者们便在老师带领下,制作了一幅纪念碑图像,印在故事集最后一页,将300多位捐献者的名字印刻上,并附上医学生手写的感谢信。 她和侯静敏还会参与简单的遗体修复和化妆工作,让逝者体面地离去。沈雨晴工作时,能看见墙面上镌刻的医学生誓言,心情根本无法放松。那一刻,她觉得,“学医这条路,走对了”。 用科技的温度弥补逝者家属遗憾 志愿者们了解到,一名叫胡程婷的花季少女于2022年因罕见病去世,她生前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但她家人并不同意女孩捐献遗体。起初,父亲情绪低落,习惯性去女儿的房间看看,对着满墙的奖状落泪。 后来,在志愿者劝说下,父亲想通了――明白女儿以另外一种形式留在世界上,让更多人看到希望的存在。他愿意完成自己女儿的遗愿,去成就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回访时,女孩父亲告诉胡辰悦等人,最想看到女儿披上婚纱走进婚姻殿堂的时刻。志愿者们经过商量,决定开发“遗AI人间”志愿服务子项目,用科技重现捐献者形象。志愿者们收集女孩生前照片、视频,与科技公司对接、打磨,力求表现出人性的温暖而不只是生硬的科技感。2024年,志愿者们拿着成品视频找到女孩父亲,看到女儿穿着婚纱奔跑的视频以及动态婚纱照,父亲开心地落泪了。 “生命是渺小的、易逝的。回访慰问过程中,虽然怕触及关于逝者的敏感话题,但我们主动、婉转地了解家属们的遗憾,尽力帮他们完成心愿。”胡辰悦说。 近年来,皖南医学院团委立足医学生成长成才特点扶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学生根据特长打造“遗路有爱”衍生品牌,解锁“青年有为”成长命题,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 2024年9月,张东昊参与了“遗路有爱”项目衍生的“施予受”志愿服务队,队员们和街道社区、社会组织、殡仪馆等单位洽谈,由街道筛选出家庭贫困的孤寡老人,志愿者定期去探访老人,在老人们去世后,为他们进行免费的仪容仪表整理,让老人走得更体面。 让更多人感知这份“生命礼赞” 项目成员姚慧琳负责三救(应急救援、应急救护和人道救助)三献(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和人体器官捐献)科普宣传,和多个地市的红十字会联系开展相关宣讲活动。“大多数同学对急救、义诊感兴趣,我们将遗体捐献宣传嵌入其中。当同学们与遗体捐献者亲属交谈,了解到逝者生前故事的时候,内心是会有触动的,也有很多同学签了捐献协议书。”姚慧琳说。 但志愿者们也觉得,这项事业任重道远。宣传推广过程中,志愿者们遭受过驱赶,遇到过捐献者亲属的不理解。 一位老奶奶曾对丁希雅说:“从土葬到火葬,是巨大的观念转变。从火葬到医葬(遗体捐献),也是困难的过程。”让丁希雅欣慰的是,她曾经发过一条朋友圈,呈现了项目获得的一些成就,她注意到,高中母校的心理老师转发了动态,几天后,那位老师的朋友突然联系丁希雅,询问遗体捐献相关事宜。 丁希雅发现,“原来,我们年轻人的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会有一批又一批医学生和老师们站出来,为大爱文化的传播和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该校遗体捐献接受站同时也是芜湖市遗体捐献公益宣传中心,芜湖市中小学生定期前来站内的生命科学体验馆参观。一次,丁希雅讲解时,一个还没到她胸口高的小女孩牵着她的衣摆说:“姐姐我有点害怕,这些人都是谁?” 可参观结束后,女孩突然和丁希雅说了一句:“姐姐,我以后也想捐献!” 2005年至2017年,该校收到遗体捐献登记109例。通过开展遗体捐献公益行动,2018年至2023年间,该校收到遗体捐献登记3758例。近年来,“医路铸魂”志愿服务队协助完成遗体捐献登记1841例。 团队的努力是有意义的,正如黄宇所言,“那些静卧解剖台的身躯,承载着超越生死的生命礼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