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夜蓉
时间:2024-12-17 10:24:38来源:九江新闻网责任编辑:夜蓉

夜蓉

  编者按: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5周年。5年来,各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厚植为民情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人与城双向奔赴,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央广网特联动上海等10地党委网信办策划推出“人民城市·温情中国”网络主题活动,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各地考察调研的足迹,走进城市深处,访街巷看变化,带您共同见证各地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展现的万千气象。

  央广网赣州12月2日消息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破天际,赣州古浮桥上就开始繁忙起来,散步的、锻炼身体的、上学的,人来人往之间,古桥一天的热闹也开始了。“这座900多年的古桥,差点儿破了相。”赣州市城市规划展示馆原馆长陆川说。

  原来,在2021年的赣州古浮桥改造提升方案中,曾计划在古浮桥两侧安装栏杆,以防行人溺水。但是陆川认为,这一改造提升不应该改变文物古迹的原貌。为此,他专门找有关部门反映。最终,陆川的建议被采纳,古浮桥原貌被保留。

  古浮桥上人头攒动(央广网发 欧艳芬 摄)

  如今,焕发新生机的赣州古浮桥成为赣州的打卡之地,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这让陆川更深刻地认识到:“‘人民城市’,就是要让城市发展处处围绕人,时时为了人,建人民向往的温情之城、幸福之城。”

  让城市留出古韵乡愁

  “‘三山五岭八景台,十个铜钱买得来。’这是我们赣州人耳熟能详的一首歌谣,说的是赣州城保留下来的众多古街古巷、历史名迹。”陆川掰着手指头数着,除沿用了近900年历史的古浮桥,赣州还有全国唯一的宋代铭文砖城墙、全国唯一仍在使用的古代下水道系统古福寿沟……走进赣州古城,仿佛置身“宋城博物馆”。正因如此,赣州有“江南宋城”之美誉。

  改造后的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流光溢彩,吸引游客沉浸式体验宋朝文化(央广网发 胡中 摄)

  然而,伴随城市发展步伐加快、现代化建筑的崛起,赣州历史遗存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拥挤,一度面临何去何从的困境。

  这些年来,陆川养成一个习惯,每天晚饭后总要到古城墙上走走。“每次行走在古城墙上,仿佛可以听到历史的回音。这些历经沧桑的墙砖,见证了赣州从古至今的变迁,古城墙不仅是赣州的历史符号,更是这座城市精神的象征。”

  带着这份感悟与情感,陆川先后参与了赣州市历史文化街区、赣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规划编制工作,其中包括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等。

  在繁华热闹的城市里,藏于一隅的灶儿巷独留一份宁静。

  踩在光滑的鹅卵石铺成的巷道上,人们发现,灶儿巷总共不过二三百米长,却保留着宋代街道的格局,小巷中有书院、店铺、作坊等客家古建筑物。临街的牌坊古朴庄重,风火山墙错落有致,灰塑门楼古香古色,传统门楼高大气派,透出幽深古朴的韵味。

  陆川在灶儿巷讲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故事(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灶儿巷的改造,充分听取了民意,聚集了百姓‘金点子’。”在起草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蓝图时,陆川每天都要到灶儿巷走一走、看一看,有时会跟不同年龄段的市民、游人聊一聊,听听他们对古街古巷的意见,然后将这些意见进一步筛选、加工、完善,纳入到规划编制工作当中。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最应该考虑到老百姓的情感需求,在城市改造过程中保留人们的乡愁。”陆川认为,有了乡愁,人民对城市的感觉不再受困于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冰冷,而是找到了心灵休憩的港湾。

  让陆川欣慰的是,当一张张规划蓝图逐渐变为现实图景,为赣州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解题思路”。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响“宋城博物馆”品牌,赣州将包含古城墙、古码头、古浮桥等宋代名胜古迹的五个历史文化街区、一个传统风貌街区以及文保单位所处的区域划定为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

  游客在赣州宋城古城墙上漫步,欣赏城市风景(央广网发 胡怀军 摄)

  伴随一批批古迹改造完成,“江南宋城”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从贡江古浮桥望过去,八境台雄伟壮丽,巍然耸立;换上新装的郁孤台街区游人如织,犹如再现当年宋城繁华;千年福寿沟博物馆落成,还原古代地下排水系统建造技艺、科学原理,向世人展示千年不朽的“城市良心”……“来赣州,当一回宋朝人”成为赣州旅游新时尚。

  一半诗意,一半烟火。活化利用,让历史古迹为城市增添色彩,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融入城市更新提供新路径。如今,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桂冠花落赣州,让这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再添异彩。

  “堵心路”变“舒心路”

  要让人民享受到好的城市环境,最重要的是直击“急难愁盼”的民生痛点。过去,从赣州老城区到章江新城区,开车大概需要2个小时,堵车时有发生。

  百姓治堵需求迫切,可治堵方案怎么定?

  经过充分论证,赣州最终拍板——建高架路,争取数年内打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主动脉”。

  20世纪90年代的武龙大桥(左)和改造提升后的武龙大桥(右)(央广网发 赣州市委网信办供图)

  “建高架路可以避免房屋拆迁,减少土地利用压力。”赣州市自然资源局市政交通规划管理科科长曾书敏说,构建“高接快、快接高”立体交通转换体系,将实现快速路网系统与高速公路网系统的无缝衔接。尤其是没有了红绿灯,通行速度会大幅提升。

  “高架路是不是距离房屋很近?”“噪音大怎么办?”“路线为什么经过我们小区?”修建高架路的公示一出,周边群众顾虑重重。

  为此,赣州市城市规划部门赶忙做解释疏导工作。“高架路和房屋之间是有很大距离的,这个有明文规定。”“高架路设有防噪音隔板,效果都比较好。”“路线选择会考虑到地形、交通流量、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并非特意经过哪个小区。”

  经过答疑解惑,百姓的疑虑终于消除了,高架路如期开工。

  如今,驱车行驶在建成的赣州市区高架路上,车辆时速可达60-80公里。“速度好快!”时隔数年,不少重返赣州的外地游客惊喜地发现,从赣州老城区到高铁站、机场,路程时间大幅缩短;从赣州老城区到章江新城区,也由原来的40分钟左右缩短为约20分钟。

  车辆行驶在赣州新世纪立交桥上(央广网发 刘凯 摄)

  2019年至今,赣州中心城区快速路及连接线总里程跃升到127公里,位列全省第一、全国前十。“堵心路”变“舒心路”,提高了百姓幸福感。同时,赣州城区空间进一步拉大,五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为赣州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的增量空间,激活了新引擎。

  城市更新,问需于民,服务于民,也需要百姓参与其中。

  如今的赣州章贡区人民巷,四通八达、商铺林立,处处升腾着烟火气。谁能想到,这里曾是道路坑坑洼洼、污水横流,下雨天四处积水……这一改变来自赣州这几年分批次实施的老旧社区改造工程。

  75岁的田永刚是人民巷老居民,眼看着社区要改造,要怎么改,改成什么样子,他不放心。热心肠的他被社区聘为“改造工程义务监督员”,全程参与协助搞好这个工程。

  “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设计方案不完全符合社区的实际,我就叫他们纠正过来。”监督过程中,田永刚严谨而细致。

  此前,人民巷个别污水管道因排水不畅,导致部分低楼层住户家中下水道经常出现臭味,给居民生活带来不小影响。施工单位听取了田永刚的意见后,决定新建一条排污管道连接到小区排污主管道,这样小区污水排放不畅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市民在赣州公园晨练(央广网发 江化良 摄)

  “什么叫人民城市人民建?我觉得,就是通过我的工作让改造符合社区居民意愿,让社区更加美丽、宜居,让生活设施更加舒适、便民。”在田永刚眼里,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城市建设也更具有了温度。

  截至目前,赣州累计改造老旧小区791个,惠及群众21.81万户,新建文化休闲、体育健身设施821处;连续4年入选城市体检全国样本城市,2023年度全省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考核中排名第一。

  城乡融合展“硒”望

  城市建设,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

  在赣州于都县潭头村,连片的蔬菜大棚整齐排列,一辆辆满载富硒农产品的货车驶出村庄。“我们村有富硒大米、富硒菜籽油、富硒蔬菜,人家都喜欢叫我们‘硒’望村。”看到外地游客乘坐大巴车进村观光,村民孙观发热情地招呼着。

  2019年,潭头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只有5万元,2023年却达到350多万元,这是如何实现的?谈及这场“华丽转身”,孙观发满怀感激地说:“这是总书记的嘱托,给了我们村大转变的信心。”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赣南老区考察调研。他走进潭头村蔬菜大棚,察看蔬菜长势,与大家亲切交谈,叮嘱一定要打好富硒品牌。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潭头村以富硒产业为引领,大力发展富硒蔬菜、富硒油茶、富硒脐橙等富硒产品,拿到了6个富硒产品认证,还注册了“潭头富硒大米”品牌,产品畅销市场。

  农户收获富硒辣椒(央广网发 曾嵘峰 摄)

  “以前,稻米3元一斤不好卖,现在1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种田种得越来越有味。”孙观发高兴地说。

  潭头村还以富硒产业为基础,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富硒餐饮、果蔬采摘、科普研学……极富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各地游客来村里研学参观。目前,潭头村富硒产业实现总产值达1.8亿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20万元。潭头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潭头村是赣州发展富硒产业的一个缩影。赣州已探明富硒土地面积1117.61万亩,富硒资源位居全国富硒区前列,富硒农产品在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同时,也点燃了城市“硒”产业发展的激情。

  “我们在打造全产业链条上下功夫,使产业的附加值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提升产品价值。”赣州市农业农村局富硒办负责人袁捷说,2019年以来,赣州以打造“世界生态硒地”为战略目标,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和“硒+X”的发展路径,以“赣南硒品”品牌培育统领全市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

  于都县梓山镇富硒蔬菜产业园(央广网发 朱海鹏 摄)

  与此同时,富硒蔬菜、富硒油茶、富硒脐橙、富硒水稻……一些富硒农产品,也摒弃过去“小散乱”式的单打独斗,抱团进驻富硒农产品旗舰店、硒餐厅,成为赣州市民舌尖上的美味。“赣南硒品”还走入粤港澳大湾区精品市场。截至目前,全市有90个生产基地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各方发力,赣州“硒引力”变一方“硒富力”。目前,赣州已有600家涉硒精深加工企业,富硒产业综合产值已突破300亿元。

  墙内开花墙外也香。近日,随着一声汽笛掠过长空,一辆满载富硒赣南脐橙、富硒柚子等冷链班列从赣州国际陆港驶向深圳蛇口港,销往马来西亚。

  1月16日,赣州国际陆港开行首列脐橙出口班列(央广网发 杨晓明 摄)

  让赣州“硒”品牌走向世界,也是赣州国际陆港的愿望。

  为保证赣州“硒”产品的品质和口感,让其更好地走出国门为世界分享,作为全国唯一一个革命老区内陆港,赣州国际陆港积极改善物流和冷链运输设施,建设了中部地区冻品储存量最大的冷链食品产业园。开通跨境电商、冷链等特色班列,加速“赣品出海”,有效提升了赣州“硒”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赣州国际陆港中欧班列已覆盖中亚、东南亚及欧洲20多个国家,运输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亚欧大陆全境。”赣州国际陆港综合管理部副部长钟欢艺介绍,该港自开通运营以来,已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超1600列,发送货物13.6万标箱,开行总量约占江西省的70%。

  “搭上国际班列,让我们村的富硒产品走上了世界更多人的餐桌,也给我们下一步深加工发展注入了新‘硒’望。”孙观发乐呵地说,芝麻开花节节高,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蔡荣波

  统筹:陶玉德

  监制:王娣

  策划:王一凡 李红笛 官文清

  文字:刘培俊

  视频:胡斐

  鸣谢:赣州市委网信办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网站编辑部信箱:changanwang@126.com | 招聘启事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2017版权所有